殷元福 (1662~1726),男,字夢五,河南新鄉(xiāng)朗公廟鄉(xiāng)北于店村人。曾任柳城縣縣令,任內主持編修第一部《柳城縣志》。
夢五幼年喪父,托教于父的好友劉源淵。因家貧,常借用舊書,借其母紡棉花用的燈光,徹夜苦讀。夢五天資聰明,學習勤奮,記憶超人,據傳殷7歲誦小學,11歲誦四書五經,讀詩章好追根求源。清代康熙三十二年(1693),鄉(xiāng)舉第一。康熙三十三年中進士,官翰林,夢五先后在廣西柳城、融縣和江蘇武進、無錫做過20年的縣令。任上倡農業(yè)、興水利、辦教育、正民風,功績卓著。夢五在柳城任縣令兩年,卻遭水災,無奈之下,遂開國庫救濟災民,虧庫銀三千余兩,卸任時,破家產償還。民眾贊曰:“昔人為貧而仕,今乃為仕而貧,真奇事也”。 后入柳州循吏祠。在無錫任職時,巡撫張伯行委其復審案件,豪富賄金兩萬兩,殷拒收,處之以法,人稱“兩江神明”。時柳城、無錫兩地民眾均為其建有祠堂,并傳頌至今。
夢五詩書兼擅,才華橫溢。晚年曾執(zhí)教于杭州敷文書院(原名萬松書院、太和書院)。民眾頌其為中原著名才子,與暢俊、郭彪為清代新鄉(xiāng)“三杰”,有“殷圣人” “太史公” “文介先生”之稱。當時名人懸金購夢五著作、“得其一言聲價十倍”。 夢五著作頗豐,有《寓理集》十一卷、《讀易草》上中下三卷、《讀易外集》、《知非草》各一卷、《侯鳴集》六卷、《庸南書院記》和《崇壽寺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