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盛夏的山風裹挾著清涼的雨點灑落在柳城縣太平鎮(zhèn)龍興村下良屯。屯里,山腳下正在建設中的侯信烈士故居和紅色文化陳列室兩座房子展露新顏:陳列室墻上,描繪革命故事的大型壁畫筆觸生動,仿佛將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重新鋪展在眼前。

下良屯全景

故居新顏
“兩幅墻繪創(chuàng)作主題分別是《用生命迎接曙光》和《一個民族不能沒有英雄》,意在展現(xiàn)侯信烈士當年沖鋒在前英雄場景?!贝迕窈顟c龍說,侯信烈士故居是建在侯信家老宅原址上的,目前兩座房子主體建筑都已竣工,并陸續(xù)征集到一些與侯信烈士有關的珍貴革命文物。

珍貴革命文物
這份對歷史的深情凝望與主動傳承,其源頭可追溯至2024年深秋。彼時,下良屯兩百余名村民自發(fā)聚首,為一個已犧牲七十五載的親人、戰(zhàn)友、同鄉(xiāng)——侯信烈士慷慨解囊。這場跨越時空的集體追憶與自發(fā)行動,深刻詮釋了侯信與下良屯之間那份“家國同構”的革命情懷。

下良屯村民自發(fā)捐款
?赤誠:血脈里的革命基因?
侯信的革命之路,始于家國破碎、山河蒙塵的黑暗年代。1919年寒冬,他出生于柳城縣太平鄉(xiāng)下良村(今太平鎮(zhèn)龍興村下良屯)一個壯族農家。1938年11月,心懷報國之志的他加入廣西學生軍,毅然奔赴桂南抗日前線。

侯信烈士
在抗日救亡的洪流中,侯信如饑似渴地汲取進步思想。1941年12月,柳城縣第一個中共地下黨組織——中共柳城縣支部在鳳山鎮(zhèn)成立,侯信任委員。他以教書先生的身份作掩護,課堂上傳授知識,暗地里播撒火種,正式開啟了黨的地下工作生涯。

侯信母親、弟弟及兒孫
侯信一家,堪稱名副其實的革命之家。當侯信在下良屯侯舉才家宣告農會成立時,堂叔侯喬送以鄉(xiāng)農會會長身份公開支持“二五減租”,將鄉(xiāng)、村糧倉稻谷低息借貸給農民度荒育種,號召民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支援前線。堂弟侯勇、親弟侯高浪等13名貧苦農民率先加入,侯氏家族的血脈自此與革命事業(yè)融為一體。母親姚二妹、妻子吳玉珍默默支持著侯信兄弟的革命活動,不辭辛勞地為往來黨內同志和游擊隊員提供食宿。


侯信之弟及戰(zhàn)友
1948年12月3日,柳北地區(qū)第一支武裝——江猛武工隊成立,侯信擔任隊長。面臨經費困窘,侯信提議變賣田產耕牛,獲全家支持。兩塊好水田和一頭大水牛被售出,吳玉珍更將價值千余斤稻谷的陪嫁首飾悉數變賣,所得款項盡數交給武工隊。后來,姚二妹轉移到第二大隊駐地,為戰(zhàn)士們煮飯縫補、編織草鞋,有時甚至持槍看守俘虜,被同志們深情喚作“革命的媽媽”。

下良屯武工隊舊址
侯信的堂弟侯高峰是柳北總隊宣傳科骨干。其岳父吳慶高身為國民黨柳城縣參議員,在侯信的感召下,不惜傾家蕩產,甘冒殺身之險,多次為柳北總隊輸送武器、彈藥和情報。

侯信戰(zhàn)友
侯信為人民解放事業(yè)赴湯蹈火,深得戰(zhàn)友與群眾擁戴。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受他的帶動、鼓勵與教育影響,眾多家人、親友、同窗、鄉(xiāng)鄰無怨無悔地支持革命,上百人毅然投身革命洪流。
壯舉:一個村落的覺醒
當革命的星火在下良屯燃起,這個僅37戶155人的壯族村落,竟有37名青壯年投身其中。幾乎家家有革命者,戶戶為革命傾力,“全村革命”的旗幟在柳北大地上獵獵飛揚。

革命后代故居留影
“他們以不同方式投身革命洪流:有人持槍加入武工隊、游擊隊,穿行于槍林彈雨;有人成為地下交通員,在敵人眼皮底下傳遞生死情報;有人在后方籌糧籌款,照料傷員,構筑堅實后盾。小小的下良屯農會,迅速崛起為柳北游擊隊最可靠、最活躍的堡壘之一?!痹强h黨校副校長、下良屯侯家后人侯陶明追憶道。
1949年1月27日,潭頭圩日。為嚴懲作惡多端的國民黨特務楊林,侯信率突擊小組潛入人群。待楊林行至人跡稀疏的潭頭橋,侯信如閃電般出擊,左手擒住衣領,右手拔槍射擊,楊林當場斃命。此役重挫敵特氣焰,極大鼓舞了群眾斗志。

有故事的矮橋
“一次偽軍圍剿游擊隊,剛一進村便被村民察覺,全村人迅速撤往后山,侯信得以脫險。然而,一份重要黨員名單卻未能及時轉移?!痹洁l(xiāng)鄉(xiāng)長、下良屯侯家后人侯振秋講述道,“危急關頭,侯信母親姚二妹將名單塞入瓦角之下。偽軍搜家無果,惱羞成怒,將村民悉數抓捕嚴刑拷問。面對酷刑,村民個個寧死不屈,絕口不提侯信下落。正是鄉(xiāng)親們的血肉屏障,保全了侯信與革命的火種?!?/span>

村民昔日躲避戰(zhàn)爭的山洞
革命洪流奔涌向前。1949年5月,活躍柳北的幾支武工隊合編為桂黔邊人民保衛(wèi)團,江猛武工隊整編為第二大隊,侯信任大隊長。他率部歷經大小戰(zhàn)斗六十余次,先后摧毀國民黨在融縣、柳城、中渡(今屬鹿寨縣)的8個鄉(xiāng)政權,解放近十萬人口的游擊區(qū),更以智謀奪取龍頭鄉(xiāng)公所、粉碎敵人四次“圍剿”,彰顯了卓越的軍事才能,為柳北解放事業(yè)立下不朽功勛。

革命后代山洞憶先烈
侯信生命的最后瞬間,定格在1949年11月15日黎明。為配合解放軍主力部隊進軍,他率部強攻太平街制高點北門高壘嶺,在沖鋒途中壯烈犧牲,年僅三十歲。
?傳承:永不熄滅的薪火?
“侯信是誰?”
村民侯慶龍?zhí)寡?,重建故居的動議,正源于后輩這一聲帶著陌生感的詢問?!八俏覀兊淖逵H,是民族英雄??捎⑿鄣纳碛霸诤蟠挠洃浝镆呀浤:恕!?/span>
為了讓英雄不被遺忘,讓革命精神代代相傳,2024年11月15日——侯信烈士犧牲75周年紀念日,侯慶龍與村民們共同組織了紀念活動暨故居重建啟動儀式。最終,由村民、原柳北總隊戰(zhàn)士后代聯(lián)合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共同籌得善款17萬元。
“這些勛章、鍋鏟、刀具、秤砣以及銅錢等舊物,都是故居重建施工時從斷壁殘垣中發(fā)掘出的歷史見證?!焙顟c龍撫摸著這些帶著歲月痕跡的物件說。

珍貴革命文物
6月27日,游擊隊員侯引太的后人,送來了用于打草鞋和裝火焇的老工具;游擊隊員廖明的兒子,鄭重獻上父親當年日夜佩戴的袖章;柳北總隊司令員兼政委莫矜的侄子,則捐贈了一張載有戰(zhàn)士們影像的泛黃舊報……

烈士后代捐獻革命書報

烈士后代捐獻革命文物

烈士后代捐獻革命袖章
侯信與下良屯的故事,是“家國同構”革命情懷的永恒豐碑。駐足村前那座歷經滄桑的老橋,侯陶明感懷道:“莫看這橋矮小,在烽火歲月里,它可是傳遞情報、轉運物資的要道?!边@份深沉的情懷,映照了在黨的引領下,一個覺醒的個體如何以其崇高的品格與無畏的犧牲,點燃整個家族的赤膽忠心,進而喚醒一個村莊的集體意志,最終匯入民族解放的磅礴洪流。這永不熄滅的薪火,正通過一磚一瓦重建的故居,一件件重見天日的文物,在后輩心中重新燃亮。
革命后代在村前矮橋留影